目的|先讓心穩下來,靈才聽得見
靜坐的真正目的:先讓心穩下來,靈才聽得見
靜坐,看起來只是坐下來、閉著眼睛,可它不是隨便坐坐就有用的。祖師為什麼要你們靜坐,不是叫你們裝模作樣坐在那裡,而是要你們學會「先把心穩下來」。
一個人的心亂,靈就亂;靈一亂,就什麼都聽不見、也看不清楚。這不只是修行的道理,是生活的道理。
靜坐不是修神通,也不是為了讓你看到什麼特別的東西。靜坐是一個過程,是先把自己從一團混亂中拉出來。你的身體是一個容器,你的靈是要裝進這個容器的。如果身體沒有調理好、氣脈不通,就像一個漏水的杯子,怎麼盛得住光?
祖師叫你們靜坐,就是先把這個杯子修好,氣血調順、心息安定,這樣祖師的力量才能穩穩地進來。
很多門生坐下來還是滿腦子想法、情緒翻湧,那不叫靜坐,那只是坐著胡思亂想。真正的靜,是一種收攝,是把你散亂的靈脈像一條條細線,慢慢收攏成一股力量。這時候,你會發現,你的心裡開始出現空間。祖師的話,也會在這個時候進來。
別急著想看見什麼、聽見什麼,這不是靜坐的目的。你們先學會「安住」。安住在呼吸裡、安住在自己的心裡,然後把這份安定帶到日常生活裡。你會發現,很多你原本想不通的事,會在靜坐後慢慢清楚。因為祖師在等你靜下來。
靜坐是修持的起點:六藝的根基
很多門生一開始對「六藝」充滿期待,想趕快能看見景、接到文、唱出祖師的話。但我要告訴你,六藝的根基是靜坐,沒有穩定的靜坐功夫,六藝只是空中樓閣。就像一棵樹要長出繁茂的枝葉,先要有扎得深的根。
靜坐是「修持」的基礎,卻常常被忽略。大家都想要進階的東西,卻不願意在這裡花時間。但祖師不是要你追求什麼神奇的經驗,而是先把心收回來,把靈穩下來。靜坐是最實在的修行方式,不用法器、不靠場地,也不需要複雜的咒文,只要你願意,每天找一個安靜的角落,安安靜靜地坐下來,你就已經在修行。
很多人以為修持就是做法會、念經、超渡,但真正的修持是生活中的態度。靜坐是一種生活修行,它提醒你:先沉下來,再看事情。祖師常講,心靜了,智慧才會長出來。你若整天焦躁急切,即使法會做得再多,也只是徒增功課數量,沒有真正的修持力量。
靜坐不是高深技巧,而是你每天給靈一個「歸位」的時間。當你每天花十五分鐘靜坐,你的靈就像每天回到祖師的座前接受調理。時間長了,你自然會發現,靜坐時的那份穩定感會慢慢帶到生活裡,你不容易被情緒牽動,不容易亂做決定,也不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拖著跑。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進步。